青岛啤酒泰国开建第一家海外工厂

中国酒,海外建厂首“吃螃蟹”

上海新闻晨报报道

近日一则重磅消息轰动啤酒业界乃至整个酒行业:青岛啤酒在泰国曼谷签约筹建年产20万千升工厂,拟在2013年建成投产。上海市酿酒专业协会秘书长吴建华表示:这是中国啤酒企业第一次在海外投资建厂,事实上,整个酒行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成功走出的经验。亦有媒体将此举比作中国啤酒发展历史的里程碑。

啤白黄红四大酒类中不乏实力雄厚的行业巨头,在产品出口亦多有建树,近年来葡萄酒企业还纷纷走出国门收购境外酒庄,但在国外投资建厂的这还是第一次。

不过,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其规划产能上看,青啤泰国建厂是一种尝试和探索,作为中国酒业第一个吃螃蟹的案例,青啤泰国建厂虽然不是青啤战略重心转向国外的标志,但其运作或许能让中国酒行业明白走出去融进去需要哪些能力、哪些条件,道路有多远。

青岛啤酒:四年磨一剑

泰国,国土面积51.31万平方公里,人口6310万,地处热带,旅游资源丰富,是理想的啤酒消费市场。2002年以来,泰国啤酒市场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0年泰国啤酒销量近300万千升,以百威、喜力、嘉士伯、青啤等舶来品牌为主。

青岛啤酒,1903年由英德商人合资建立,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啤酒品牌之一,从上世纪40年代便开始连续出口。目前在中国19个省、市、自治区拥有59家啤酒生产基地近年来产品远销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加拿大等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形成了北美洲、欧洲、东南亚三大强力出口“三脚架”,年出口量在整个中国出口啤酒中占比过半。在泰国的酒店,一瓶青啤售价135泰株,合人民币约28元,和百威、喜力、嘉士伯等国际大牌相当;在泰国超市中,青啤售价95泰株,合人民币约19元,比其它品牌价格都高。

青啤对泰国乃至东南亚市场的兴趣由来已久。公开资料显示,早在2007年青啤董事会就已通过在泰国参股设立年产8万千升工厂的可行性议案,计划投资2.94亿元,持股40%,一期规划年产4万千升。然而因泰国政局原因,直到2011年10月17日,青啤泰国自建工厂的签约仪式才得以举行,产能亦增加至20万千升。

青啤董事长金志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为什么这一时刻我们才真正地进行落地?是因为在海外建厂、在海外建立供应链、在全球配制资源的这种模式,是需要青啤探索和研究的,所以要很慎重地走好。从啤酒的这个产品特点来讲,第一它需要新鲜度,地产需要解决新鲜度。第二,它的发展需要规模,所以说低于20万千升的规模基本上是不考虑。我们不仅要把青岛啤酒的核心产品、战略性产品,以更快的速度、更新鲜的时间来满足泰国的消费者乃至东盟消费者的需求,还要结合当地的一些消费习惯、销售习惯,来开发一些适合于在这个区域当中销售的产品。”

上海酒协吴建华指出:“近年来国内啤酒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从5%的年平均增量上看,中国啤酒市场已接近饱和,而东南亚啤酒市场从增速上看仍然颇具潜力。青岛啤酒作为中国百年民族企业、唯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啤酒品牌,担当第一个‘吃螃蟹’的重任,值得肯定,也符合青啤自身‘做大,更要做强’的战略。”选择泰国:更看重的是易“融”

除了经济条件良好、啤酒市场增速明显等因素,泰国市场还有哪些吸引青啤的地方?

金志国表示:“青啤的国际化已经进入了第三乐章,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上去、融进去,即形成国际化品牌,并融入当地资本、智本、文化。能够文化相融,这是最高境界的发展了。而泰国的佛教文化、人脉风俗和中国也很接近,所以我们选择泰国作为第一个海外建厂地。”

业内人士还认为,泰国是东盟十国之一,2002年启动的东盟自由贸易区具有区域内商品自由贸易、零关税的优惠条件。青岛啤酒实现“泰国产”可以规避高额关税、酒税、大幅降低成本、缩短运输链条、提高产品的新鲜度、提高在当地啤酒市场的竞争力。同时“泰国产”青啤在东盟贸易区内可以较低的进口税进入区内国家,有助于打开整个东南亚市场。

“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啤酒市场的利润率处于低位,泰国市场的利润要远远高于国内。”吴建华认为。

走出国门:需要几步走?

1900年,俄罗斯商人在哈尔滨创办哈尔滨啤酒

1903年,英德商人在青岛创建青岛啤酒,其依靠独具特色的风味与品质,屡获国际金奖、名扬四海,产品开始走进世界不同国家,“从德国走进来”是青啤国际化的第一部曲。

随后100年中,青岛啤酒凭借专心、专注、专业的商业气质,经过百年的工艺锤炼和文化沉淀,持续在国际市场发展,目前已经远销美国、德国、日本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走出去”,也是国际化的第二步,中国酒已经有不少企业走到了这一步;

2011年国外投资建厂,将在资本国际化、资源配置全球化、供应链管理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以 “融资本、融智慧、融资源、融文化”为特点再度升级国际化,加入百威、喜力、嘉士伯等组成的世界顶级啤酒俱乐部,这是真正的融入型国际化,也是中国酒业乃至整个中国企业的最终目标。

“青岛啤酒的国际化经历了 “走进来、走出去、融进去‘三步走’过程,我们就是要以最好的文化融合度、最高的供应链效率和最优的资源配置能力融入消费者的生活。金志国表示,“国际化市场的竞争已经不再固守传统的单点优势,而是从产品创新、品牌运作、营销整合、资本运营、渠道深耕、内部组织结构、供应链以及有效全球资源配置等全方位的较量。这最终会产生一种‘系统效应’,并凸显出在市场上的‘结构性竞争力’。”中国酒企要真正地走出去、走上去、融进去,需要学习这种系统的“结构性竞争力”,但走出去这种探索和尝试,亦是中国啤酒行业的早晚之举。

因此,尽管青啤此次泰国新厂签约被不少媒体解读为中国啤酒历史上的里程碑,但一些业内专家仍然表达了对中国酒企走出国门的关心乃至担忧。在此之前,国内一些白酒、黄酒巨头都有产品出口,但量非常小,受众也多以海外华裔为主。张裕、长城等国内葡萄酒巨头近年也曾收购法国等地酒庄,但和海外建厂不同,其多保留原酒庄品牌再进口至国内市场。而青啤虽然此前产品行销遍及全球主要发达市场,北美洲、欧洲、东南亚,但在国外投资建厂还是第一次,也正在积极努力探索。

“如何融入当地文化,如何参与当地竞争,国内市场上哪些营销经验可以借鉴过去?这都是青啤需要思考的问题。第一个‘吃螃蟹’难免是要吃些苦头的。”吴建华表示。

上一篇:青啤知识管理:搭建员工智慧的“淘宝网”

下一篇:青岛啤酒荣获“2011绿金环境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