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如琥珀、酒花飘香,倒入杯中,洁白细腻的泡沫迅速升腾而起;麦香浓郁、爽口香醇,酒入口中,自然和谐,回味悠长┄┄每当你畅饮青岛啤酒时,你是否感悟到这种愉悦感来自千千万万"啤酒工匠"精雕细琢的艺术之旅 ?
在他们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钻劲背后,是一颗"好人酿好酒"的匠心,是传承百年的工匠精神,而李新海就是"啤酒工匠"中的一员。
今年44岁的李新海,自1991年进入青岛啤酒以来,就一直从事啤酒的过滤工作。25年来,追求极致与完美的他,每天乐此不疲的奔波在酿造生产一线,从一名普通的过滤工段操作工,逐步成长为青啤公司清酒过滤技术的顶尖人才,自创多个以他名字命名的先进操作法。近日,记者在青岛啤酒二厂的酿造车间,见到了这位山东省首席技师、人称“过滤王”的李新海。
凭着一股“钻劲”
自创“新海无菌取样阀套”无菌还美观
经过了啤酒酿造的糖化和发酵环节,这时的酒液是浑浊的,里面有酵母、蛋白等物质,而过滤环节就要把这些所谓的“杂质”去掉,让啤酒变得看起来更加清亮而且能长久的保持新鲜度。
在李新海工作的啤酒过滤工段,机械自动化程度已经非常高,两个高大的过滤机,有上百根管道环绕,一个过滤机通过除去酵母等负责酒液的清亮,而另一个去除其他杂质来保持啤酒的稳定性。
虽然机器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不再手工操作,但是“看、听、摸、闻”仍是李新海每天必做的工作,他把这些看似冷冰冰的设备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呵护,听听设备声音有没异常,摸摸泵的温度,闻闻有没有酒味以防洒漏,他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经验丰富而放弃任何一个步骤和细节,虽然他可以一眼就能看出酒液过滤到了什么程度。在一次次用心的触摸与贴耳倾听中,机器也开始变的有温度。
"啤酒过滤是啤酒包装前最后一道质量控制工序,也是啤酒酿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序,它关系着啤酒的外观和口感以及生物稳定性、非生物稳定性等。通过过滤后,啤酒外观清亮透明,富有光泽;同时,可赋予啤酒良好的生物稳定性,保持新鲜的口感;因此,对过滤过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微生物控制是过滤工段的重要内容,凭借25年日复一日对过滤工序每个细节的揣摩、钻研,李新海带领团队针对影响微生物控制的每个肉眼不可及的细微环节,进行层层抽丝剥茧的盘查,最终发现取样阀是一个关键的控制点,取样阀哪怕一丁点的污染都会严重影响清酒微生物指标,而按照以往的经验对取样阀进行维护,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面对这个“瓶颈”,李新海那股如琢如磨的“钻劲”就上来了。“做就要做到101%,而不是‘将就’和‘差不多’,这不符合青啤人的风格。”
"我就想可以罩上一个阀套,一开始想把阀套做成药瓶的形状,可是由于瓶口有点小,就被排除了。后来又想到了玻璃杯,透明是它的最大优势,但是硬度不够,最后想到了有机玻璃套,既可以防止酒精的挥发,还比较美观。"李新海花了很长时间,吃饭、睡觉也想着阀套的问题。通过无数次的摸索、钻研和试错,李新海设计的无菌取样阀套,解决了取样阀的微生物二次污染问题,并对其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保护。
经实验效果非常好,清酒微生物积分显著提高,不易污染,不吸氧,不影响啤酒的风味。该发明被青岛啤酒命名为“新海无菌取样阀套”,在青啤公司内各工厂推广使用。“做什么事情都要像螺丝一样有种钻劲,沉下心去总会有收获”。李新海告诉记者,“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是一种敬业精神,就是每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在每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每一件事,都要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极致。"

创新“无禁区”
“技能王”也是“发明王”,让老外改进设备
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小到对每一个工作环节的高质高效的创造,把产品做得更精美、更好、更优质;大到一个新的产品、一种新的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使产品和服务更符合消费需求和潮流,特别是消费者潜在需求的挖掘。“所以我理解,创新精神是工匠精神的一部分,提高产品的质量、提高效率效益,要实现双赢;但重要的是,通过我们的创新,消费者喝到更好的啤酒。在青啤,每个人都把产品的质量和创新作为自身的需求,这是发自内心的自发行为。"李新海说。
在日常工作中,李新海始终用内心的真情和持之以恒的热情,把工作当作事业,从工作的改进中得到快乐。通过不断的努力、学习和创新,优化改进多项操作工艺流程,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多次获得先进个人称号,2006年被评为山东省首席技师,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节能环保标兵,2010年获得青岛市工人先锋,2013年获得青岛市有突出贡献技师,2014年被评为青岛市首席技师、青岛啤酒公司酿造工种“技能王”,在平凡的岗位上实现了不凡的价值。
在过滤机上有一个压力泵来负责原料的输送,李新海通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压力泵以前所放的位置不仅使得设备的声音特别大,而且压力泵里面的配件使用寿命短,为此,他通过潜心研究和试验,把压力泵的位置进行了前置,就这样看似简单的位置更换,就使配件更换周期延长了五到六倍,每年节约二十多万元,公司内多家工厂效仿改进,还获得了全国轻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
如果想让啤酒像新鲜水果一样保持鲜度,在过滤的过程中一定要降低溶解在啤酒中氧气的含量,防止对风味物质进行氧化,产生酸性物质等,可是在添加辅料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氧气的产生,这个矛盾如何解决?李新海改进了下被压模式,使过滤过程零增氧,大幅提升了啤酒的新鲜度,达到同行业领先水平。该成果获得青岛市优秀QC成果。
过滤浓度控制稳定是质量和成本的重要指标,通过细致的控制,合理调控设备的参数,精准控制好啤酒的浓度。李新海的发明创造不胜枚举。更值得一提的是从瑞士引进新的过滤设备时候,老外也根据李新海的想法对设备进行了改造、优化。
2012年,青岛啤酒二厂的80万千升扩建与年产50万千升生产并行,过滤工序成为工厂生产的最大瓶颈,设备更新换代,新设备像是两匹野生的千里马,纵然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不能合理的驾驭,面对新挑战,李新海率领团队不分昼夜的忙碌在过滤现场,一个个智慧的方案迎韧而出,新设备磨合期不熟练的问题短时间得以解决,全员操作技能水平大幅提高,同时各项消耗指标也大幅下降,实现新突破,年节约60余万元,通过优化改进操作工艺流程,实现“质量”与“效益”的双赢。

“武林秘籍”代代相传
工匠精神不是回归是坚守和传承
什么是青岛啤酒的工匠精神呢?李新海告诉记者:“对产品一丝不苟,追求101%而不是差不多,我们所做的每一瓶酒,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我们的消费者,把最好的产品带给消费者。在快速发酵方法因其时间短、成本低而早已被啤酒企业广泛采用的今天,百余年来青岛啤酒始终恪守“慢的坚持”,行业内“超长低温发酵工艺”,遵从酿造啤酒的自然法则,给“啤酒之魂”酵母充足的时间,让它充分生长、自然繁衍。“慢”尽管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但正是这种匠心,才带给消费者一流的产品。
百年来,青啤一代代酿酒师,在传承酿造工艺的同时,也传递了耐心、专注、坚持的工匠精神。在采访当天,恰巧遇到了外方专家来工厂调研过滤设备,李新海为外国专家现场答疑解惑。从上世纪90年初的“水平圆盘式”过滤机到现在“烛式过滤机”的全自动化,都需要更多设备操作的知识,纯英文和德文的操作说明书,曾让这个平日里只跟机器打交道的山东大汉“英雄气短”。但李新海凭借一股子不服输、肯钻研的劲头,对操作设备的准备掌握,赢得了外方专家对李新海的赞誉。
在李新海的办公桌抽屉里,至今保留着十几本厚厚的工作日志,被徒弟们称为“武林秘籍”。其中有一本略显陈旧、有些泛黄的笔记本,记录了1995年过滤工段新增一条50千升生产线时的各种数据、各种外文术语以及技术标准,那时候,整个设备的安装调试过程均由德国技术专家现场负责,李新海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通过与外方专家近三个月的学习,完整记录了新过滤生产线所有操作的步骤,并深入研究其中的原理,一举摸索出了一套过滤最佳的操作方法,看着这些当年的工作笔记,李新海如数家珍,仿佛那些日子就在眼前。
2004年李新海成为青岛啤酒二厂过滤工段长,过滤清酒生产操作系统持续升级换代,李新海将多年的操作经验,与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进行有机结合,重新编写了从清酒系统操作标准到刷洗操作流程等一系列过滤标准文件,在全公司范围得到推广和复制。作为前辈,李新海把自己一身的技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自己的团队和同事,目前所教徒弟有5人成长为公司酿酒师,20多人成长为各个工厂的技术骨干。
“工匠就是一门手艺,青啤的酿造手艺,要通过师傅的‘传、帮、带’和口传心授一代代传承下去;工匠精神是执着地追求这门手艺的精湛,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这种的精神更要代代传承,这是百年青啤的魂。”李新海说。透过他坚定而专注的眼神,我们看到了这份青啤工匠精神的背后,实则是一份对“青岛啤酒”品牌和口碑的敬畏之心。
因了这份敬畏之心,也便有了一份信仰存心间——113年只为酿造好啤酒。